聯合國難民署標誌
  •  立即捐款
  •  聯絡我們
聯合國難民署標誌
  • 搜索
  • 香港
  • 清單

選擇香港網頁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選擇全球網頁語言:

English Français Español عربي
選擇一個國家或地區網站:
  •  立即捐款
  •  聯絡我們

分享

  • 關於我們
    • 數據一覽
    •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 名人支持者
    •  中國區親善大使
    •  南森難民獎
    • 工作機會
    •  難民問與答
    •  財務報告
    •  聯絡我們
  • 緊急救援
    • 2020工作成果和2021 計劃展望
    • 寒冬緊急救援
    •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危機
    • 委內瑞拉緊急呼籲
    • 敍利亞危機
    • 孟加拉 羅興亞難民危機
    • 也門危機
    • 歐洲難民情況
  •  我們的工作
    •  聯合國難民署的工作
    •  服務對象
    •  項目地點
    •  香港辦事處
    • 常見問題
    • 《難民問題全球契約》
    • 教育
    • 現金援助
    • 打擊性剝削、性侵犯以及性騷擾
    • 保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及雙性別者
    • 《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 你如何參與
    •  網上捐款
    • 捐款者問卷調查
    • 「撐難民小店」: 為難民家庭送上禮物
    • 成為眾籌大使 :「讓生日更有意義」
    • 私營合作伙伴
    •  訂閱電子通訊
    •  街頭籌款
    • R-Connect 社區伙伴計劃
    • 實習機會
  • 參與活動
    • 20億公里 求生之路
    • 納迪瑪逃難奇遇記:那不一樣的童年
  • 最新消息
    • 新聞資訊
    • 前線故事
    •  定期會訊及報告
  •  捐款支持
    • 網上捐款
    • 「撐難民小店」: 為難民家庭送上禮物
    • 捐出你的生日 : 成為眾籌大使
    • 捐贈天課
    •  其他捐款方式
    •  捐助常見問題
    • 更新捐款者聯絡資料
    •  聯絡我們
搜索網頁
關閉搜索
 
  • Home

【與難民同行】專訪系列三之二:難民家庭橫跨三大洲 離港赴美與至親重聚

2021年02月02日

(照片由受訪者拉娜提供)

閱讀【與難民同行】專訪系列三之一:難民律師家庭在港尋獲希望

來自東非的拉娜與子女在香港生活了六年,去年一家以難民身份獲重新安置到美國,終與久別多年的妹妹重逢。不過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要安頓生活及找到工作卻相當困難。過去擁有律師資歷的拉娜雖然或要放棄在法律專業工作的夢想,但樂觀的她並沒有抱怨她的遭遇:「這也不過是人生的旅程。」而對於她兩名同樣充滿正能量的子女來說,要適應新生活並非難事,不過他們仍會不時掛念那些在香港一起度過青春歲月的朋友,但談到香港兩兄妹也隨即笑著提出「控訴」:「香港實在太熱了!」

這個家庭橫跨三大洲的逃難旅程,就在地球另一端延續。

「我們都哭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能再次碰面。」

一起欣賞園中綠葉轉紅,安然度過每個季節的變更,這看似平淡的生活卻絕非必然。對於這個離鄉別井多年的難民家庭來說,能夠與家人在安全的地方再聚首一堂的機會彌足珍貴。拉娜帶著兩個孩子到達美國後,終於能夠與相隔多年未見的妹妹團聚,她感觸地說:「我們都哭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能再次碰面。這就像我的夢想終於能夠實現。」

這些年來兩姐妹都只能以電話隔空相見,因此她們碰面後無所不談。由分享家庭和朋友的狀況,到細說過去日子發生的大小事,她們互相向對方娓娓道來各自的故事。拉娜亦與妹妹分享一家三口在香港的經歷,包括那些聽起來難以克服的挑戰——極為昂貴的租金及滯留在港不能工作的限制……妹妹聽畢也深感訝異:「我無法想像你在這些條件下是如何生存。」

「我們都慢慢改變了,彼此都有所成長。」拉娜道。相聚的過程中充滿了此起彼落的笑聲,令拉娜感到無比窩心:「當我再遇見妹妹,我感到終於有人可以依靠。即使我倒下,她會扶起我,將我緊緊抱住;她會在這裡支持我。」

排除萬難才能再遇見家人,但這個難民家庭並非每個成員也有機會重逢。拉娜的父親還身於東非的故鄉,許多時她必須透過第三方才可與當地的家人聯絡,但為求安全通話時也不會提及當地情況等敏感話題。相聚後姊妹二人一起以視像致電父親,他流露出興奮的神情,卻也不禁歎言何時才有機會與她們共聚。拉娜對父親的想念也是同樣強烈:「我很想與父親見面,他明年將踏入70歲了,我不清楚還有多少時間與機會,但我希望整個家庭都能團聚。」

疫情下重新出發 與家人迎難而上

碰上新型冠狀病毒在美國肆虐,拉娜一家在這個艱難的時刻要適應新環境毫不容易。由於當地不少政府部門因為疫情嚴重只提供有限度服務,她在到埗後要花加倍的時間與努力才能聯繫到不同部門,以跟進她的文件和預約查詢;在住屋方面,在當地找到居所需要的運氣並不亞於香港,既要在現時的市道遇上相宜的租金價格,也要碰到願意出租給他們的房東,因此他們目前只能暫居於妹妹家。

幸而,這安排變相也令這個難民家庭有更多與親人共聚的機會。拉娜十分慶幸這段日子有可愛的小侄女相伴左右,在她疲倦的時候帶來了不少鼓勵。而她和妹妹平日也會帶孩子們到公園玩樂或到鄰近的商場逛逛。當地的鄰居也非常友善,拉娜的子女更迅速與鄰家孩子成為朋友,不時相約到附近地區走走或踩單車。她的女兒亦雀躍地分享:「我在這裡已有15個朋友,他們都與我住得很近。我們會照很多相,邊走路邊談天說地。」

家庭和鄰舍的支持都給予拉娜重新出發的力量,但她亦明白到在現實環境下,要在美國繼續從事法律專業相關的工作將相當困難,所以向來樂觀豁達的拉娜,對必須作的改變也處之泰然:「行政工作也好、文書工作也好,或做兩份兼職,只要可以投入社會我都願意嘗試。這也不過是人生的旅程,要發生的事情總要發生。我們應該慶幸自己還擁有生命的氣息!」

作子女成長榜樣 以堅毅克服難關

「我仍然抱有希望,這些難題終會得到化解。」

重新安置後的生活,無可避免是充滿挑戰的。在香港已取得碩士學位的拉娜決心繼續進修,希望能學習更多實用技巧及獲得證書以助她早日找到工作。為了儘快掌握美式英語的發音,她每星期也會上免費的網上英語課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她的女兒也稱讚她的英語進步了。拉娜希望能在兩兄妹成長的過程中作為他們的榜樣,以樂觀堅毅的態度迎接各種挑戰:「我仍然抱有希望,這些難題終會得到化解。」

而已在這個地方建立了新社交圈子的兩兄妹,還是會想念在香港的朋友,不過憶起在港的日子,二人便馬上裝出痛苦的表情:「香港實在太熱了!這裡的天氣很好,不炎熱也不潮濕。」然而現在令他們最不習慣的地方,是這裡不再像香港一樣光亮。「在香港處處都是街燈,但這裡一入夜就甚麼都看不見。」

對於經歷了重重難關的拉娜來說,無論在多黑暗的路上,只要堅持便能看見光明。儘管香港只是這個難民家庭的中轉站,但那些是好是壞的回憶,都深埋在拉娜一家三口的腦海之中,成為他們建立美國新生活的基石,而正如拉娜的人生哲學:「所有東西都是人生經歷。再者,我感恩有我最愛的家人在一起!」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截至2019年底的統計數字,世界上每100人就有1人因衝突或迫害被迫流離失所,他們都在經歷如拉娜與她的家人般的分離之苦。可惜因為各國的政策所限,每年能獲重新安置到第三國家的人數不多,於2019年就只得約10萬人。難民署一直積極為難民尋求解決方案,透過自願返回、重新安置、融入本土,以及其他輔助途徑,讓他們能夠重獲尊嚴並在和平環境中生活,希望能有更多人像拉娜一家可與至親重逢。

*****
本文為【與難民同行】專訪系列之二,未來的日子將會繼續有新文章,敬請留意。
(註:為保護受訪者身份,文中的拉娜為化名。)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立即捐款

訂閱電子報

關注我們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Twitter

 

  •  關於我們
  • 緊急救援
  •  我們的工作
  • 最新消息
  • 捐款支持

© UNHCR 2001-2021

  •  聯絡我們
  •  私隱政策
  •  徵求建議書
  • 工作機會
  • 關注我們
訂閱電子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