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用積木砌出自信

色彩繽紛的樂高積木(LEGO),在黎巴嫩的難民營發揮著不一樣的力量:每一塊積木成為打開孩子心窗的鑰匙、開解孩子憂鬱的心、激發孩子的想像力,為同伴帶來不一樣的讚美,為孩子重建自信及與人溝通的能力。

在敍利亞腥風血雨的戰爭裡,孩子往往因在家鄉目睹至親被殺害、屍骸遍野的景象,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他們表現抽離、沉默不語、害怕黑夜,出現焦慮及憂鬱等症狀,過去的經歷成為孩子的夢魘,窒礙他們成長。這些症狀更伴隨他們逃離家鄉。現時,逾52萬名敍利亞孩子逃到鄰國黎巴嫩逃避內戰,這些孩子渴望自己能在鄰國慢慢重拾戰前的生活節奏,積極參與貝魯特青年中心的活動。

重建生活節奏入門:溝通和讚美

15名13歲的青少年在青年中心裡圍成一圈,正用一塊塊積木砌成一座高塔。導師充分運用積木的特性,讓他們借積木的力量開始重建生活的第一步──溝通及讚美。導師帶領活動時,指導青少年取得一塊積木後,先向鄰座的同伴說一句讚美的話,才可將手上的積木放到塔頂上。讚美的字句愈多,眼前的積木塔就可砌得愈高。各人都向同一目標進發,眼前的塔就快要觸及天花板了,讚美的聲音不絕於耳。

導師認為:「孩子總是害羞無比,尤其要讚美身旁陌生的孩子。我們相信他們總能在每一個人身上找到值得讚美的地方,例如聲線、頭髮等。孩子們開始後,讚美的角度也層出不窮。」

當孩子熱身後,導師運用積木的不同顏色進一步指導青少年運用肢體語言。導師指示他們:「取得黃積木要拍手,綠積木要拍打大腿,紅積木要用雙手擁抱自己。」肢體語言將孩子的隔閡打破,重拾人與人之間自戰爭開始以來幾乎已被遺忘的快樂。

積木啟發新生命

參加活動的孩子穆罕默德在積木的幫助下改變不少。他曾是個非常內向,經常獨處的孩子,這與他的過去有關。兩年前,他隻身來到黎巴嫩,無處可逃,只能在街頭蹓躂長達四個月。他憶起往日的生活:「在街上蹓躂,我學懂照顧自己,只要找到遮蔽的地方,就充當成我當晚的睡床。」

由第一天參加活動開始,導師觀察到穆罕默德的改變:「剛開始時的幾個星期,他非常內向,不發一言。現在,他好像另一個人一樣,散發著自信,而且願意幫助他人,也願意融入其他朋友圈子。我們覺得他的未來一片光明。」用積木作為媒介,令受到心理創傷的孩子重拾自信的特質,更可發展出待人接物的技巧。穆罕默德也觀察到自己的改變:「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認為我會喜歡積木,當我發現我可以用積木來表達自己,現在我非常享受整天砌積木的時間。」
縱使孩子們身處異鄉,無親無故,但藉著積木漸漸脫離戰爭的陰霾,發展潛在的自信和溝通技巧,對他們融入當地社區也有莫大幫助。

積木與遊戲背後

我們相信:所有孩子,包括逃難、流離失所的孩子,皆可享有遊玩和就學的權利。在這個理念下,聯合國難民署與當地人道組織舉辦遊樂班,訓練當地工作人員運用積木帶領孩子參與活動,協助他們在戰火經歷中重新建立自信。積木由樂高基金會(LEGO Foundation)贊助。

後記

現時,逾320萬名敍利亞平民逃離敍利亞的戰火,被迫逃到其他國家,成為難民,當中逾半為18歲以下的孩子。截至10月22日,超過113萬名難民逃到鄰國黎巴嫩,半數為孩子。帶著戰火傷痕長大的孩子,倘若未能處理心理陰影,會對下一代的社會帶來難以預計的影響。因此,難民署的工作人員與合作伙伴一同在黎巴嫩境內進行外展工作,在街上辨別來自敍利亞的高危難民兒童,安排他們進行心理創傷輔導及支援,防止他們遭受性暴力、陷入變成童工、或被迫未成年早婚的境地。

八月,134名流落街頭的敍利亞難民兒童被識別,當中部份是童工。我們為他們提供庇護所,幫助他們找尋失去聯絡的家人,向他們提供心理創傷支援。同時,為他們提供教育機會,舉辦青少年及兒童活動及工作坊,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在導師引導下活出堅強。

閱讀更多:(只供報告的英文版本)

身處黎巴嫩的敍利亞難民人數及相關報告
保護高危難民兒童工作隊伍的最新進展(黎巴嫩)
教育工作隊伍的最新進展(黎巴嫩)


文/整理:聯合國難民署公眾教育及傳訊主任-覃詠欣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