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泥足深陷、風雨飄搖:羅興亞難民的茫茫前路

孟加拉庫圖帕隆(Kutupalong)難民營──當拉比婭(Rabeya Khattm)在緬甸居住的村落慘遭焚毀,她吩咐六位孩子收拾行裝,然後一同冒雨踏上逃亡旅途。

他們花上八天跨越崎嶇地勢才抵達孟加拉,其間更時常淪為「落湯雞」,兩位孩子亦因此着涼。

不過,拉比婭如今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帆布帳篷下終能稍事安頓,年屆數個月大至11歲的孩子聚集在她身旁的塑料帆布上,生病了的嬰兒則裹着布躺在大腿上。

「我不再懼怕風吹雨打,」她說:「昨天的雨從沒停過,我們根本無法入睡,但如今我終於毋懼風雨。」

自8月25日爆發最新一輪暴力衝突,估計約有421,000名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他們大部份都是從緬甸逃難的無國籍穆斯林少數族裔。

受惠於難民署最新一輪救援行動,連同拉比婭在內,共有數以千計難民棲身庫圖帕隆難民營外這個臨時安置區。

負責在區內管理水務設施、廁所、帳篷及臨時居所的前線人員哥利(Franklin Golay)表示,難民署已經向最新一批到埗的難民提供約150個家庭帳篷,日內更會有6,000個帳篷送抵當地。

難民署同時向安置區的難民提供防水帆布,他們因伴隨季後風而來的雨水而渾身濕透,小腿更深陷泥沼,慶幸最終仍能征服崎嶇不平的路程。

流離失所的羅興亞難民家庭匍匐橫渡水位及腰的小河,才能前往臨時安置區。 ©聯合國難民署/Paula Bronstein攝

 

哥利續稱:「臨時庇護所是當務之急,皆因目前還有很多身無長物的難民露宿街頭。」他估計這個臨時安置區目前收容約15,000人,而且數目每天持續增加。

「食水安全同樣是重要議題,這裏如廁『無遮無掩』,飲用水的源頭亦未受保障。」

這邊廂拉比婭與孩子們終告獲得適切援助,其實很多難民仍在掙扎求存,只望能安頓下來,包括緬甸家園被襲擊者焚燒成頹桓敗瓦的65歲婦人卡迪查(Khadija)。

2017年9月18日,羅興亞難民拉比婭冒着季風雨從緬甸出發,步行八天終於抵達孟加拉庫圖帕隆附近這個臨時安置區,暫時鬆一口氣。 ©聯合國難民署/Tim Gaynor攝

 

經過一星期徒步,卡迪查累得癱軟在地上,牙齒也因咀嚼檳榔果緩解餓意而染成深紅色。

「我變得越來越虛弱,」被問及需要甚麼時,她表示:「住所、食物、食水和藥物。」

與卡迪查一同來到營地的還有阿敏娜(Amina Khadun),她在家鄉一次襲擊中僥倖生還,卻因無從獲得治療,只能一邊勉強承托斷臂一邊逃亡,任其呈奇怪的角度「懸垂」。

「我需要援助,」阿敏娜說:「我無家可歸,且飢腸轆轆,如今一無所有。」

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極需您們伸出援手,請即捐款支持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