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施永青親身接觸流離失所人士-聯合國難民署伊朗探訪分享會

故事

施永青親身接觸流離失所人士-聯合國難民署伊朗探訪分享會

2019年01月25日 切換語言:

2019年01月24日

 

聯合國難民署很高興得到施永青基金創辦人施永青先生多年的慷慨支持和資助。於2018年11月,施永青先生聯同夫人到訪伊朗探訪難民,並於2018年12月13日出席聯合國難民署伊朗探訪分享會,與聯合國難民署駐華代表西旺卡.達納帕拉先生、聯合國難民署駐華代表處副代表陳蔚雲小姐以及聯合國難民署資源拓展部總監(中國)林碧瑤小姐一同分享在伊朗時的所見所聞,並分享有關當地難民的生活狀況,以及在教育、生計、共融等方面所面對的處境。

伊朗是全球最大的難民東道國之一,近40年來一直為來自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難民提供庇護。政府數據顯示,超過95萬阿富汗人為登記難民,另有45萬持有伊朗簽證而長期滯留的阿富汗人。同時,估計約有多達150萬至200萬無證件阿富汗人居住在伊朗。

聯合國難民署在伊朗開展人道工作已有34年 ,主要工作涵蓋健康、教育、生計等範疇,以改善難民獲得服務的機會為己任。是次五日的行程,施永青先生一行走訪了四個城市,了解到難民署與政府機構和持份者的互動合作,以及對難民的全力支援。

 

施永青先生及太太與伊朗女孩一同上課。

教育對難民的未來極為重要,因此聯合國難民署在伊朗當地的其中一個主要任務,是為難民提供有素質的中小學入學機會,為難民下一代帶來曙光。2015年,伊朗政府頒令,所有來自阿富汗的適齡學童,不論身份,也容許接受中小學教育,至2017/18年度約有42萬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學童得以入學。因此,聯合國難民署與外國移民事務局(BAFIA)和教育局(MoE)緊密合作,資助學校落成以提供所需學額,讓收容社區的居民與難民一同受惠。同時,聯合國難民署亦涉足地區工作,游說保守家長讓女兒上學,提高特別是對女孩及弱勢難民兒童的入學率。

一眾探訪團代表到訪位於西拉子(Shiraz)、由上述組織聯手興建的Amir Kabir女童學校,並參與觀課,跟在學女孩互動。施永青先生表示:「這裡的課堂模式著重互動,看著學生笑逐顏開之餘更踴躍參與,讓我感到十分欣喜。我們探訪的是小學班別,女孩們均對於可以在伊朗上學感到開心,這些機會在阿富汗未必會有。」

在宏觀的層面,聯合國難民署也在掃盲上不遺餘力,與掃盲行動組織(LMO)合作,透過教育,把識字率從1979年的百分之六提昇至現時的百分之六十七。

 

循環基金計劃支援的製衣廠為難民提供工作機會。

難民在當地長居經年,欠缺技術和資金,需尋找方法維持生計。故此聯合國難民署與技術與職業培訓組織(TVTO)以及外國移民事務局(BAFIA)合作,為難民提供包括縫紉、冷氣維修、電腦及資訊科技等職訓課程,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提升就業機會,藉以維持生計的同時亦能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從而找尋到自己的價值。

探訪團來到南部城市布什爾(Bushehr),到訪職訓中心,過程中一眾代表接觸難民訓練生,當中46歲的兩子之母Banafshir 剛來到中心一個月,正學習製作馬賽克手工藝品。在當地,學習縫紉的難民婦女由於擁有工作技能,逐漸掌握了財政方面的獨立自主,甚或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亦因此展現自信。

對於希望創業卻苦無資金的難民,聯合國難民署亦施以援手。機構與BAFIA合作,於2013年成立循環基金計劃(Revolving Fund Project),為伊斯法罕(Esfahan)的難民提供小額商業貸款,幫助他們的小生意得以擴展,繼而聘請其他難民。有別於一般創業基金,循環基金項目幫助難民僱主之餘,亦能為新受僱難民的家庭帶來裨益。探訪團於當地到訪Arshak Garment Factory,便是受惠的企業之一。45歲的東主Alijan Jafari,是從10歲起已經逃難到伊朗的阿富汗難民,已經從事製衣經營幾十年。製衣廠連門市現時聘請了300名阿富汗難民和本地人,當中19歲的Sakaneh,是一家七口的經濟支柱;父親早逝的她,家庭曾頓失支柱,得到聯合國難民署的現金援助,更轉介她往製衣廠工作,使生計得到保障。

施永青先生在探訪的過程中選購了一件大衣,他表示:「是次製衣廠探訪讓我了解到難民署為難民找工作和維持生計的方式;這種助人自助的模式,長遠來說能為難民找到謀生方式,找到自己的意義。」

 

難民和當地兒童共同參與由聯合國難民署舉辦的活動。

很多時候難民問題並非朝夕可解決,像是伊朗便有四十年收容難民的歷史,故此聯合國難民署在社區共融方面亦有所涉獵,好讓難民和本地人在同一社群下友愛共存。

在西拉子,探訪團到達Kooshk-e Meidan社區,到訪由聯合國難民署興建的兒童遊樂園並且參觀公共壁畫計劃,目睹伊朗本地居民和阿富汗難民共同創作的壁畫,建立互助互信。此為難民署以社區為本活動的一部分,同類活動包括自發清潔街道、家庭園藝指導班等等,目的是鼓勵居民與難民和平共處,加強難民和收容社區之間的聯繫,從而使難民提高自我意識,學習到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現時,一系列的社區共融活動,約使1.2萬人直接及3.2萬人間接受惠,當中以婦女與青年人為主。

施永青先生在社區探訪中,與一位賣木製手工藝品的殘疾難民交流接觸。他表示:「從他口中我了解到難民需要的,是充滿歸屬感的社區生活 。而各種把難民居民連在一起的措施,亦確實地建立了具凝聚力和共融的社區。」

總結是次行程,他表示:「是次探訪最令我意外的,是伊朗政府對收留阿富汗與伊拉克難民的開放態度。他們為難民提供與國民同等待遇的教育、醫療、社區服務。這種包容與胸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今次的所見所聞,讓我覺得香港人可以多了解下有關難民的議題,了解多點難民署的工作。」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