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蝸牛農夫在增加難民收入項目中探索出新路向

科特迪瓦難民沙迪亞 (Sardia)解釋如何去準備蝸牛作煮食用。© UNHCR/S.Momodu

沙卡比亞(Saclepea)難民營,利比里亞,5月14日 (聯合國難民署) – 當四十五歲的柏柏.托柏.沙迪亞 (Papa Tokpa Sardia) 提起一只蝸牛,去解釋如何脫殼烹調時,他展現一臉笑容並說:「蝸牛肉非常美味,而且極具營養價值。」這名來自科特迪瓦的難民,正在學習如何培養蝸牛,以及如何對這種美味的腹足動物取得收成。

沙卡比亞難民營中,有30名來自科特迪瓦的難民如沙迪亞般在學習如何當個蝸牛農夫,當中20人為女性。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增加難民收入項目幫助之下,他們自去年起,便在利比里亞的東北部養殖蝸牛。一些專家認為,這門生意有利可圖,甚具前景。

這裏的農夫學徒全都對學習新技巧充滿熱誠,他們也關心蝸牛及其賺錢的潛力。在利比里亞及科特迪瓦這兩個國家,蝸牛是一種美食。在難民營的農夫學徒表示,他們都會在森林裏捕捉蝸牛,供己食用及出售賺錢。有些人表示吃蝸牛對身體甚好,因為它有豐富的營養,故此可以抵抗疾病。牠是低脂食品,更含豐富的蛋白質、鐵質及氨基酸。

在聯合國難民署<戰爭受害者援助計劃>的資助及幫忙之下,停留在利比里亞的難民可以得到訓練。培養蝸牛這門手藝,由當地非政府組織的行政總裁迪斯麥斯.給臣(Dismas Cupson)在加納學曉而傳授。他表示,在利比里亞內戰 (1989 – 2003) 期間,有很多人就是靠吃蝸牛而延續生命,當時利比里亞對外貿易遭凍結,人民只好覓到什麼吃什麼。在被迫的情況下吃不知名的動植物維生之後,人民反而開始找到吃蝸牛的滋味。「在內戰期間及之後,吃蝸牛的人數大大提升。」給臣說。

農夫學徒在相信是利比里亞唯一的蝸牛農場裏,學曉所有關於養殖蝸牛的細節。他們養出健康、肉厚、自由放養的蝸牛,亦使用有機泥土配合培殖。

步入中年的曼索.瑪利(Mensor Marie)曾經在科特迪瓦吃過蝸牛,她說:「小時候,我們會到森林去找蝸牛,那是很刺激的經歷!」能夠在課程中學習令她感高興,她告訴聯合國難民署:「我們現在培養的叫achatina achatina。」牠們又名加納巨蝸牛,原產自非洲西部。因為牠們的體型和獨特的標記,西方國家的人會視牠們為寵物。但在利比里亞這裏,特別是對於聚居於森林的民族,牠們是一種具有蛋白質的生物。

瑪利表示,那些蝸牛其實很容易照顧:「我們給蝸牛一些番薯皮、木薯皮、木瓜及棕樹油的殘渣,就可以養活牠們。」

另一邊廂,給臣指出利比里亞的衞生組織及專門從事營養學的救援機構,亦向人們推介吃蝸牛,因為這樣可以提供能量,但暫時供不應求。

給臣說,50公斤一袋的野生蝸牛,可於雨季賣得8,000利比里亞元(約125美金),但當旱季來臨,蝸牛只會從科特迪瓦進口,同量的蝸牛即可售14,000利比里亞元(約200美金)。

現時沙卡比亞難民營在利比里亞收容了1,300名去年在內戰成為難民的人。給臣表示,這裏只有一個蝸牛農場。農場雖然只是適度運作,但已有約3,500只蝸牛在3年內成熟,幫助難民變得自給自足。受訓的30名學徒,回家後便能靠仗自己的技能,成立業務。許多當地人民及其他難民亦對養殖蝸牛的計劃感興趣。

聯合國難民署正評估,這些增加收入項目如何令難民及當地社會受惠。難民署不排除會把項目向其他地方伸延。聯合國難民署在沙卡比亞負責人安得魯.麥波哥里 (Andrew Mbogori)表示,培殖蝸牛已帶來改變,為難民揭開新一頁,他這樣作總結:「這計劃確實獨一無二。」

義務翻譯 : Lorenza Yeung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