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被迫流徙南基伍省的人正掙扎求存

在南基伍省,部分人被迫逃離沙本達(Shabunda),到鄰近地區等待援助。然而,生存已是一大挑戰。© UNHCR/F.Eliacin

本亞基里(Bunyakiri),剛果民主共和國,2012年3月14日- 一月初,Claudine*和她的丈夫Pierre*逃離她們位於剛果東部的村子,與其他數千人一同在本亞基里公社尋找棲身之所。但現在,這對夫婦就如其他身處南基伍省卡萊亥(Kalehe)地區的境內流徙人士般,只能苟延殘存。

過去四個月,「盧旺達民主解放力量」(Democratic Forces for the Liberation of Rwanda)與馬伊馬伊(Maï-Maï)武裝分子的戰鬥,已迫使超過十萬人離開南基伍省的沙本達地區,並在省內的卡萊亥及其他地區尋求庇護。他們大部分務農為生,在村子內種植莊稼。

然而在本亞基里,收容逃難民眾的地區缺乏土地,大多數新抵埗人士就連購買小片土地耕種自給都無法負擔,必須到當地居民的耕地工作。Pierre每日僅賺得800剛果法郎(90美仙),難以維持兩夫婦和六名子女的生活。

雖然本亞基里的居民亦相當窮困,但他們仍歡迎這些新抵埗人士,向他們提供棲身之所,並分享本來就很少的資源。「這裏沒有衝突。」Charles是本亞基里居民的代表,他如此告訴到訪的聯合國難民署人員,並指「流徙至此的民眾與本地人和諧共處。」

包括Charles在內,許多本亞基里的居民都同情流徙而來的民眾,因為不少當地人過去都是從家鄉逃到當地。Claudine和Pierre的其中三名子女,已報讀本亞基里的一所學校,學校內的老師也是境內流離失所人士。

然而,逃難到當地的民眾持續增加,有各種問題須獲得即時關注。「大部分逃難的人只能匆忙出走,甚麼也沒有帶上,包括身分證。」Charles解釋。「這裏非常需要食物和其他物資,還有藥物。人們沒有煮食用具,也沒有帆布覆蓋他們的棲身之所。」

Alexandra Krause是聯合國難民署駐布卡武(Bukavu,南基伍省首府)的人員。當他獲悉本亞基里居民的困難後,便敦促當地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向包括當地居民在內的人給予更多人道援助。「聯合國難民署有能力動員其他人道救援組織聯合起來,一起應付逃難民眾的迫切需要。」儘管如此,還是需要更多幫助。

剛果東部地區出現逃難潮,是由於「盧旺達民主解放力量」與馬伊馬伊武裝分子之間的戰鬥。平民在動盪不安的地區無法安穩過活。Claudine原居的村子位於沙本達地區,自1996年起落入「盧旺達民主解放力量」的控制。這組織主要由盧旺達胡圖族人組成,他們在1994年盧旺達發生大屠殺後抵達剛果民主共和國。

「『盧旺達民主解放力量』的人制訂法律,說所有東西都歸他們所有。他們強迫人們勞動,洗劫我們的家園和土地,虐打或殺害反對他們的人,還向婦女施暴。」Claudine告訴聯合國難民署。

然而,當馬伊馬伊於去年11月起進攻「盧旺達民主解放力量」後,情況變得更糟,因為「盧旺達民主解放力量」指控村民支持馬伊馬伊。「他們向我們藏身的房子開火。他們還燒掉部分房子,即使內裏仍然有人。」她說。

逃難是唯一選擇。Claudine和Pierre帶着極少量的財物,和她們的子女,包括一名僅一個月大的嬰孩,徒步三天穿過森林。今天,她們的村子荒廢了,但她們仍渴望有天能夠回去。「只要戰爭結束,『盧旺達民主解放力量』的人離開,我們便會回家。」Claudine說。

*為保護當事人而使用假名

Fabrice Eliacin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本亞基里報道

義務翻譯 : Steven Hung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