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聯合國難民署在南蘇丹:應對人道危機、拯救生命

尤素夫巴迪,南蘇丹,9月25日(聯合國難民署) – 穆他(Muktar)一直以為戰爭是遙不可及的事,不會對他造成傷害。直至上個春天,戰亂來到蘇丹青尼羅州的塔邦拿村(Tampona village)。第一個身亡的,是穆他的鄰居伊巴謙(Ibrahim)。他在一輪炸彈襲擊裡跑回家時被奪去生命。

當炸彈如雨落下,28歲的穆他帶同家人、財產及一隻驢,前往鄰近城鎮哥斯巴加(Gozbagar)。他在這裡做他所知最好的事:種植蜀黍,用來照顧家人及拿去以物易物。

不過更多部落逃離戰爭時經過哥斯巴加,他們攜同的一群群牲畜破壞了穆他的莊稼。穆他和家人不能再維持生計,尤其穆他有四個孩子,妻子肚裡更懷着第五個,轟炸依然沒有停息。

今年五月的一次空襲裡,穆他的25歲妻子泰芭(Taiba)和家人躲在哥斯巴加外茂密的長草叢,經歷3小時分娩後終於誕下了女兒阿曼妮(Amani)。隨着新生兒來到世上,他們決定離開向邊境前進。

往邊境的路上伴隨着他們的是危險。持槍男子阻擋着前往南蘇丹的主要道路,幸好穆他從返回家鄉村落拯救其他家庭成員的難民身上,學會如何避開這些武裝份子。

穆他和家人在七月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啟程。穆他背着重要的資產–衣服和麪粉石磨上路;泰芭手裡抱着阿曼妮;9歲的長子巴巴卡(Babakir)自己走路;驢子載着另外三個小孩。不過僅過一個星期,驢子的蹄就受了傷,穆他需要帶上兩個小孩和他們的石磨。

要背負這麼多擔子的確不容易,他的方法卻非常簡單,「我只能先抱起其中一個小孩,放下他,然後回去再抱另一個。」經過兩星期的旅程,他們終於在7月23日越過邊境。

他們的逃難經歷其實並不出奇。從去年十一月起,已經有超過十萬名難民越過蘇丹青尼羅州和南蘇丹上尼羅州之間的邊境。聯合國難民署持續面臨有限選擇及資源緊絀的前提下,拯救最脆弱無助的生命一直以來也是難民署的首要任務,未來亦會繼續下去。

婦女、小孩及家庭逃難的路線,通常會因戰亂及暴雨而變得危險,前進亦不容易。大部份越境的人是小孩及長者;一個盲人家庭需要由其他村民帶領下越過邊境;婦女抱緊剛出生的孩子啟程;他們到達南蘇丹時已筋疲力盡。

隨着雨季來臨,土地逐漸變得像一片巨大的沼澤,聯合國難民署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要把人們從邊境地區遷進安全的營地。聯合國難民署駐南蘇丹代表美雷莉‧吉拉德(Mireille Girard)表示:「如果他們未能盡快遷移,我們可能失去數以百計,甚至數以千計的生命。」

這股難民潮由去年十一月開始,正值青尼羅地區的戰亂開始兩個月後,第一批難民選擇逃往埃塞俄比亞。然而隨着戰線向南推進,大批難民轉而湧入上尼羅州。到今年一月,已經有超過60,000人進入南蘇丹。

就以上的緊急情況,聯合國難民署作出相應準備。多羅營地(Doro Camp)於今年一月啟用,可以容納30,000名難民。而自2011年起,難民開始來到70公里以外的賈曼營地(Jamam),到今年四月營內人口已達到35,000。聯合國難民署極力為他們提供支援,亦籌備在遠離蘇丹邊境的尤素夫巴迪,建立一個永久性的營地。

到今年五月中旬,另外一大批難民逐漸從青尼羅州進入南蘇丹,他們主要是婦女、小孩及長者。「第一批到達的大約有500人。我們派貨車與他們會合,接載他們到尤素夫巴迪,」聯合國難民署一名保護官員邁勒特‧梅拉度夫指:「到第二天有5,000人,第三天已經有10,000人。一星期內已經有30,000人身處邊境。」

聯合國難民署了解難民可能因即將到來的暴雨而身陷困境,第一批難民在5月19日抵達尤素夫巴迪,他們獲分發帳篷、毛氈、水桶、煮食鍋,並登記難民身份。短短數天時間,儘管暴雨開始令道路變成泥濘,護送難民的數目已增至每日2,000至3,000人。

梅拉度夫表示:「我們嘗試派出車隊,貨車和四驅車,拯救每位被困的人。」聯合國難民署前線員工尋找能夠適應顛簸及泥濘地形的車輛,最終他們組裝了一小隊拖拉機,彼此之間以拖車連繫着。

這個拖拉機車隊先到偏遠的賀法 (Hofra) 小站,接載當地缺乏庇護所及衛生設備的難民,到40公里以外的臨時中心,他們再乘搭巴士及貨車到尤素夫巴迪。
「臨時中心的氣氛就像我們正在參與一場競賽,」幫忙統籌臨時中心運作的聯合國難民署保護官員希絲卡亞‧阿布雅(Hezekiah Abuya)說:「數以千計的人正身處臨時中心或正在路上。這裏的容量只有1,000人,但每日也有3,000人來到。」

同一時間,聯合國難民署動用奈羅比(Nairobi)及朱巴(Juba)的應急儲備物資,出動飛機、貨車及駁船運送數以千計的帳篷、煮食煲、煎鍋、蚊帳、食物及藥物,補充當地的救援物資。

今年三月至七月期間,由南蘇丹首都朱巴空運,分發給難民的非糧食物資包括:50,000張毛氈、20,000個摺疊式水桶、25,000套煮食用具、40,000個蚊帳及40,000張睡墊。在此之前,去年12月已有11,000個帳篷從杜拜空運到營地派發給首批到達的難民。一座鑽探設施由直升機運抵,用來發掘水源。這種非常措施因地區偏遠而變得必需。

暴雨於今年五月底再次侵襲。聯合國難民署職員原來計劃在距離邊境15公里的賀法進行人道任務,卻發現該地已被厚厚的黑泥淹浸。好消息是大部分身處賀法邊界的難民已經安全遷移;壞消息是需要在另一個地區設立新的小站,讓貨車可以駛經,該區被稱為「公里18」,因它距離尤素夫巴迪18公里。

聯合國難民署與伙伴在六月中旬,已經把大約22,000人遷移到尤素夫巴迪,約有9,000人留在「公里18」。到7月的第一個星期,原來有30,000人越過邊境,只剩下1,200人等待從「公里18」遷移到尤素夫巴迪。

雨繼續落下。

當最後1,200人仍在等候,拖拉機車隊開始失效,有些被泥濘堵塞,有些則因過度使用而損壞。最後聯合國難民署與伙伴救援機構:技術合作與發展組織(Agenc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ka. ACTED)的職員成功修復兩台拖拉機,在泥沼及廢棄的車輛碎片裡探索前行。當他們終於抵達「公里18」,難民已經分散,各自尋找地方避雨。

搜索工作隨即展開,最終餘下的難民亦全部獲送到安全地方。儘管完成這個任務,聯合國難民署及伙伴們都知道,這只是個開始。

Greg Beals於南蘇丹尤素夫巴迪報道

義務翻譯 : Chun Kin Chung, Vaso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