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生還教師樂於在南蘇丹為同胞服務

GENDRASSA 難民營,南蘇丹, 11月5日(聯合國難民署) - - 一輛巴士在南蘇丹Gendrassa難民營接待處門外停泊下來,滿面笑容的Sanna走下車。經過六個月艱辛的逃亡日子,她對自己終於來到難民營,鬆了一口氣。

Sanna和她同村的所有人為逃避蘇丹青尼羅州的武裝衝突而一起逃亡。在這多個星期裡,他們在雨中走過洪水淹浸的土地,Sanna現時仍感到風濕痛。在這段日子裡,他們當中最脆弱的村民所受的痛苦,深深的刻在Sanna的腦海裡。其中包括她的祖母因缺乏食物和飲用水而死。「我們把她埋葬了。我們挖了一個墓地,把她葬在那裡。」Sanna憶述。

意志力強的23歲的Sanna跟隨聯合國難民署工作人員從70公里外的賈曼營地來到這個最新啟用的營地。她須要排隊登記,然後獲分配帳篷和可用的地方,但由於在烈日下輪候了很長的時間,她剛抵達新營地時的興奮心情開始消減。可是,當一切安排妥當後,她隨即想到這個難民署設置的營地內其他約11,000個同伴。

「能為自己的社區出力,我感到高興,」Sanna說。她是一名小學教師,具大學資歷。新抵達的難民兒童眾多,他們不能回校上課,Sanna的專業可大派用場,能應付他們的教育需要。

聯合國難民署十分重視難民兒童的教育,確保他們至少完成小學教育。Sanna在抵達營地當天即獲難民署的合作伙伴,一個非政府組織,聘請為營內教師。

雖然獲聘任為教師有助紓緩Sanna內心的痛苦,但她對未來仍感到不安,而且十分想念家鄉。「當難民真不好受,走路時要背著僅存的財物,時常活在恐懼之中- 簡直糟透,」她向難民署人員訴說她逃難時的情況。

早前,蘇丹青尼羅州內敵對勢力的衝突波及Sanna的家鄉,她的惡夢從那時開始。戰機不分晝夜,只要看到地面有閃光或火焰,便會發炮攻擊。「如果你穿上白色的衣服,也會成為攻擊對象,」Sanna解釋說。她續說,「我的表親之中,有一名被殺,他叫Mohammed。他雙目失明,被戰機的炮彈打中。」

空襲使村民極度惶恐,兒童尤甚。村民為保命,決定逃亡。首先來到Baw,住下來三個月後,怎料炮火又再逼近,他們不得不再次逃命。炮火好像跟著村民走似的,因此他們只好從上尼羅州,越過邊界,來到賈曼和Gendrassa難民營尋求援助。

「糧食短缺對婦孺的影響最嚴重,」Sanna說,「婦女們須要提著家當,照顧孩子和家庭。」

Sanner和同村的人跟隨村長的決定來到賈曼營地,得到聯合國難民署和其他救援組織的援助,感到較為安全。但當難民人數開始上升,地下食水不敷應用時,難民署隨即展開了一項遷移行動,把難民遷往一個更理想的地點 - Gendrassa營地。

Sanna和她的家人剛完成登記手續,正在等候車輛帶他們到所分配的帳篷時,聯合國難民署工作人員上前和他們談話。等車那邊又是一條長長的隊,終於輪到Sanna,她把大件的行李放入拖車內,然後跟著車子步行2公里,才到達她獲分配的帳篷。她的丈夫稍後會帶同兩隻牛從賈曼營地過來和她會合。

Sanna提著載有隨身物品的黃色塑膠袋走向她的帳篷,她一直支撐到這一刻,開始感到身心疲累,不得不坐下來,要點水喝。這一刻,她雖感到饑餓、口渴、疲累,但心存感激。「我很幸運,你們從未令我們失望。得到你們多方面的援助,我們萬分感激,」她說。

她期望能回復以往的生活。「希望早日回復和平,我就可以重返家園,」她說,「我的心願是能完成培訓,將來能有所成就。」

Cecile Pouilly和Angie Brooker於南蘇丹Gendrassa難民營報導

義務翻譯:Constance Wong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